辽宁振兴发展开新局

2023-07-03 10:04:50    来源:中工网

人民眼·走东北 看振兴①

人民日报记者 申少铁 辛阳 刘洪超 胡婧怡

引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浑河北岸,紧锣密鼓,总投资100亿元的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项目开工建设;

长兴岛上,海风劲吹,总投资500亿元的恒力聚酯科技产业园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辽东湾畔,活力四射,总投资837亿元的华锦阿美石化实施建设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全面开工;

…………

行走辽宁,一间间热气腾腾的厂房、一个个开足马力的项目,传递着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的火热干劲与饱满热情,彰显出以更大担当和作为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的强劲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辽宁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为辽宁振兴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2022年底,辽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启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今年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自2014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千帆竞发,乘风破浪。

汇聚新动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映入眼帘的不仅有一座座现代化炼化装置、规整锃亮的金属管廊,还有绿油油的草地、五彩缤纷的花卉,工业文明与自然景致交相辉映。

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锦边走边介绍:聚焦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产业园一次性规划石化、炼化、化工三大板块,按照原油“宜芳则芳、宜烯则烯、宜油则油、宜化则化”的精准加工、高效加工模式,年产芳烃450万吨、乙烯150万吨、PTA(精对苯二甲酸)1200万吨,补齐了辽宁化工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短板。

石化是辽宁的优势产业,但发展一度面临“油头大、化尾小”的结构性问题:“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深度开发“原字号”,近年来辽宁在延伸产业链上持续发力,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从石油到精细化工,产业链越往下游,附加值越高,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力越强。”许锦介绍,“我们正利用产业园现有石化、化工产品,持续向生产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聚酯材料等高附加值新材料和特色功能化学品发力,并带动高端能源装备等产业集聚发展。”

“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我们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头戏。坚持传统产业提能级与新兴产业上规模并重,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辽宁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今年初,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3个万亿元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航空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辽宁省工信厅副厅长陈虎介绍。

5月18日,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将于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纯电动新世代车型,与之配套的总投资100亿元的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这一天,华晨宝马也迎来了它的20岁生日。

与公司共成长,昔日的技术员、今日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厂长张涛,见证了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起初,宝马沈阳生产基地仅有一条装配线;如今,这里的汽车年产能达到83万辆,并带动约1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落地辽宁。

“一马当先”引领“万马奔腾”。“以华晨宝马为牵引,我们大力推进整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园区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延宁说。

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构建?“其中一招是发挥头部企业优势,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实现‘大树底下有灌木,灌木底下有花草’。”陈虎说,今年以来,辽宁积极开展“整零共同体”建设示范,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同时按产业细分领域,推动124个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

补链强链带动“开门红”。今年一季度,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209家重点企业产值增速超过20%。

大树挺拔,灌木花草也愈加繁茂。在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三期项目试投产现场,淡黄透明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产品缓缓流入储存罐。项目经理相成均手持对讲机,正带领员工紧张地调试设备,“项目投产后,新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东联安信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为高端涂料、胶黏剂等上下游行业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在研发上舍得投入、下大力气。”相成均说,去年企业通过“揭榜挂帅”,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合开展相关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关,获得辽宁省1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近年来,辽宁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7家,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31家、“小巨人”企业524家。“通过实施梯度培育,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陈虎说。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政府给支持、搭平台。走进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为企业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辽得成”企业家交流驿站,让人眼前一亮。将产品信息和企业需求发送到平台上,辽宁金天马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松军没多久便收获惊喜,“园区里很快就有几十家企业同我们联系相关产品的零部件加工配套,提升了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节约了运输成本。”

搭平台、优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恩举介绍,今年一季度,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到111.46万户,同比增长6.13%,占全省企业总量的89.53%。

打造新引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伴随着声声汽笛,满载原煤的列车停靠在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卸煤区。把车厢送进翻车机,固定车厢,开始翻卸……一节车厢在30秒内即可实现整体翻转205度,完成箱内原煤卸货。

“过去要将集装箱吊离铁路车辆后再卸货,占地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现在实现自动化整车翻卸作业后,卸货效率提升了,占地面积、人工成本均降低一半以上。”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王金福说。

自动化整车翻卸作业,得益于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创新。自2020年研发敞顶集装箱及通用敞车两用翻车机后,企业不断提升相关技术的迭代研发,目前已研发投用第三代产品。

“每次创新改进,都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王金福说,“最近一次创新,将翻卸角度增大了30度,翻卸后车厢内的剩余物料大幅减少,不必再像过去那样用人工掏取剩余物料。每台翻车机每年可为用户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辽宁瞄准智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计划。2022年,辽宁全省科研与试验经费投入超过6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超过20%。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持之以恒育主体、搭平台、引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许爱东说。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振兴发展新动能——

“抓紧装箱、发货!”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祁海珅和工人们一起将12台(套)设备装箱发运。“我们的主营产品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设备受到市场青睐,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2.7%。”祁海珅说。

业绩上扬缘于创新赋能。“这些年,我们先后取得关键技术专利6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70多项。”企业自建的金辰实验室负责人陶科介绍,“政府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科技项目研发攻关,我们先后获得省、市相关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专项支持,能够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潜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截至2022年底,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万多家,近3年年均增长38%。今年一季度,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813家,同比增长38%。

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一体推进,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走进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预计今年年底竣工,39万平方米的实验室和14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等配套项目正加紧施工……

“科学城统筹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全链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孝介绍,44.3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分为实验室区、中试小试区、商务区和居住社区等4个功能区,打造“科研+产业”深度融合的开放型创新平台。

为把英歌石科学城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大连市和大连高新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聚才引智、招商兴业,对重大研发项目、全职引进的人才团队给予研发资金支持。“科学城确定了以洁净能源为主线,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深化拓展的‘1+X’研究方向,已梳理出首批拟入驻的200多个细分研究领域的科研团队。”张孝说。

目前,辽宁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0余个,正加快推进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积极落实“兴辽英才计划”,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高质量人才团队456个。

激发新活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走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电子大屏上字幕快速滚动,数据实时更新,显示着审批人员姓名及办结相关行政事项的时间。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拿起厚厚一摞审批报表,30多张表格逐一摊开,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王鹤锦边指边说,“以前,多数申报企业看到这些表格都是一头雾水,加上手动填写,开办企业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破解难点、堵点,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效率。在辽宁,通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改革,实现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社会治理创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将涉及企业开办相关事项的7个部门业务进行整合,实现业务一窗办理、数据同步采集。在这里办妥业务的辽宁盛大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范春艳高兴地说:“业务员帮忙代办,数据跑路‘一网通办’,不用自己填表。只需一张身份证,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的营业执照、企业公章、税务登记证明等都拿到手了。”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辽宁将开办一般性企业手续办理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多地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制定规范营商环境省级法规,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开展监督……截至目前,辽宁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减80.4%;“免申即享”改革自去年5月实施以来兑现资金支持超过17亿元,税费优惠达672亿元。

作为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在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飞民机”)生产车间,高耸的自动钻铆平台高速作业,将一颗颗铆钉和螺栓准确地装配在机身构件上。计数牌显示,这是这里生产的第357架空客A220飞机机身。

沈飞民机是空客A220项目的一级供应商,去年企业年营收超过20亿元,年出口创汇额突破2亿美元。公司董事长邓玉东说:“飞机机身制造是项高度复杂的工作,我们用到的原料和标准件有6万多项,涉及全球300多家供应商。企业发展离不开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支持。”

邓玉东告诉记者,部分加工原料、配件,过去要在综合保税区外的其他企业完成加工,再运回综合保税区内装配,这就需要经过两次报关。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创新“飞机行业内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便捷调拨监管模式”,允许飞机行业对未经加工的保税料件,以“余料结转”的方式在集团内不同企业、不同加工贸易手(账)册间自行调拨。实施“电子底账+企业自核”式监管,减少二次报关手续,办理时间从1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

把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辽宁持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6年来,累计推出6批179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13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022年,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308亿元,占全省的16.5%。

扩大开放见成效。今年一季度,辽宁实际使用外资19.2亿美元,规模列全国第八位;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889.6亿元,同比增长3.7%。

焕发新气象,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走进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主题广场上,市民们赏景游玩。周边,树木青翠,花草缤纷;脚下,煤矸石铺成的彩色健身步道延伸向远方。

1960年版5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是一台大电镐正在工地作业的场景。这工地,便是海州露天煤矿——现在的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如今,电镐静静矗立在矿山广场中间,诉说着昔日露天煤矿的辉煌,也见证着这里的生态蝶变。

1953年7月投产,2005年5月关闭,海州露天煤矿累计生产煤炭2.44亿吨,也形成占地面积6.54平方公里的巨型“矿坑”;开采挖出的煤矸石,则堆成了一座高120多米、堆积量近10亿立方米的矸石山。

“这一坑一山,带来粉尘烟火不断,空气污染严重。”海州矿综合治理项目高级工程师由福新说,前些年,矿坑每年都会出现坍塌滑坡,残煤自燃的情况也不时发生,“全力修复生态,我们在矿坑内修建挡土墙、护坡和截水沟,持续植绿复绿,如今绿化总面积已达约1.5万亩。我们还在矿坑周边建成了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达6万余株的5处生态广场。”

煤矸石也变废为宝。用少量粉煤灰与煤矸石混合制坯生产砖块,可“制坯不用土,烧砖不用煤”,既节省了成本,也实现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如今在阜新,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企业超过200家,每年“吃掉”煤矸石和粉煤灰1300多万吨。

生态治理扮靓颜值,城市更新提升品质。“道路硬化了,路灯亮堂了,垃圾分类及时清运,小区车辆有序停放,居民楼也做了外墙保温。”在阜新市海州区育红小区住了30多年的张玉兰竖起大拇指。就在一年前,这个始建于1981年的老旧小区,还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车辆随意停放的场景。

“去年,我们在育红小区完成了楼体整修、排水改造工程,今年又开展了道路、路灯等配套工程建设。”阜新市海州区住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钟子军介绍。

2021年以来,辽宁共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49个、惠及111.1万户居民,建设口袋公园2795个,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周日下午,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上的歌德书店座无虚席,读者们沉浸在这栋百年欧式建筑的浓浓书香里。向西延伸,中山路38号老楼,工人们正加紧装贴仿古红砖、安装拱形窗框,努力恢复它百年前的历史面貌。

“改造前,这里挂满了凌乱的门店招牌和线缆。我们通过实施城市更新,按照‘一楼一院一策’的原则开展老建筑保护性修缮,保留街区独特历史韵味,丰富群众生活消费场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沈阳市和平区副区长王斌说。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今年“五一”假期第一天,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同江峪村文化广场,村民们化妆、列队,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溪社火。当天,上万人来到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小山村。村民朱配林在自家院内热情招呼着来自北京的游客,“我和老伴一年到头忙接待,年收入超过17万元。”

“咱村人均不到1亩地,以前几乎全靠打工贴补家用。”同江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兴海说,“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住上新楼房,不少村民还开上了小汽车。”

乡村旅游,政府助力。“我们策划推广了10条红色旅游(乡村)精品线路和24条‘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起全省300多个乡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辉介绍。

依托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独特优势,一大批文旅产业特色乡镇、村落脱颖而出。截至目前,辽宁已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15个。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优质产品供给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赵辉说。

辽沈大地,一幅振兴发展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日渐清晰。

来源:人民日报

关键词:

X 关闭

为什么这次寒潮南方降雪这么明显?
时间·2021-12-29    来源·新华社
山西绛县6名失踪者全部遇难 当地:已立案调查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新网
福建多地现雾凇美景 供电部门特巡清障
时间·2021-12-29    来源·

X 关闭